Contents
  1. 1. 《硅谷之谜》读书笔记
    1. 1.1. 硅谷的奥秘(上)
      1. 1.1.1. P136 叛逆和对叛逆的宽容
      2. 1.1.2. P157 追求卓越是企业生存的需要
      3. 1.1.3. P163 高成本导致正向淘汰
    2. 1.2. 硅谷的奥秘(下)
      1. 1.2.1. P178 工程师的五个等级
    3. 1.3. 信息时代的科学基础
      1. 1.3.1. P234 控制论的思维方式
      2. 1.3.2. P272 互联网思维的科学基础
  2. 2. 本周总结

真的是好久没有写周总结了,其实到了新工作以后,是要比以前忙很多,但是要说没有时间挤出来写总结,那倒一定不是真话。好吧,就不会自己的懒惰找借口了,2016年已经过了一大半了,还是从现在开始继续坚持把总结写下去来的更加实在一点。
上周把吴军博士的《硅谷之谜》读完了,确实能感觉到要想复制一个硅谷真的太难了,不过,成为一个硅谷的公司,倒没有那么难,吴军博士也详细分析了硅谷之所以成为硅谷的原因,里面很多观点真的很有启发性;同时,吴军博士的文笔依旧是理工科那种严谨和富于逻辑性,非常合我的口味。那这篇博文就记录下我在书中的一些随想吧。

《硅谷之谜》读书笔记

硅谷的奥秘(上)

P136 叛逆和对叛逆的宽容

硅谷不断地发生叛逆的行为,和这里对叛逆的宽容是分不开的。如果一个公司和大学里面把人员看得死死的,生怕他们把职务发明拿出去损害了自身利益,那么断无可能涌现出那么多高起点的科技公司。其实,对背叛的宽容,未尝不能够给公司带来长久的利益。相反,对叛逆的不宽容,也未尝就对公司有利。以下两个反例也恰恰出现在思科和Juniper身上。2004年,思科公司的几位高管直接拿了思科的一个项目办起来Arista Networks公司,并与2004年上市了。思科公司状告Arista侵权,但是这种官司最终常常会不了了之,以Arista提供一定的补偿告终。实际上,在这场官司之前,Juniper也曾起诉Palo Alto Networks使用它的技术办公司,最终法院裁决的结果,是让后者支付前者1.75亿美元的技术转让费,这笔钱看似不少,其实只相当于后者市值的1%左右。相比之下,Juniper的收获可能还不如当初直接投资Palo Alto Networks来得合算。也就是说,宽容可能比不宽容结果更好。

吴军博士对于硅谷成功的5大原因之首,就是叛逆和对叛逆的宽容。正是八叛徒的叛逃,才开启了硅谷辉煌的篇章,而叛逆,注定成为硅谷每个存活下来公司的基因,而这个基因,也淘汰了一批又一批过期或者没有后劲的公司,而让那些存活下来的公司保持警惕,不断创新,不断进化防止自己被淘汰,这也是硅谷能够紧随时代的潮流且永远充满活力的原因。

P157 追求卓越是企业生存的需要

拒绝平庸是很多地区都想做到的,但是真做起来就会发现非常不容易。国内的很多创业园可以说是想方设法,给足了优惠招商引资,不过效果如何大家心里都有数。虽然偶尔不乏引进一两个优秀人才,但是大部分人都够不上卓越,即使是引进的少数几个优秀人才也未必用好了。在如何拒绝平庸上,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的很多地区以及中国的绝大多数开发区,与硅谷地区有着明显的区别。

硅谷地区和世界上的很多地区不同,还在于并非哪个公司在那里站住脚之后,就能够一辈子呆下去,这也是硅谷地区与世界其他工业中心非常大的一个区别。在很多传统个工业区中心,通常是最早进驻那里的公司占据着最好的位置,新的公司只能到周边稍微偏僻一点的地区去发展。但是随着产业的变迁,占据最好位置的公司,往往不是发展最快的公司了,从合理利用资源的角度来讲,它们应该让出来,但通常又“赖着不走”,直到把那个地区搞萧条了为止。但是硅谷地区不是这样的,它靠市场机制来分配资源。随着硅谷生活成本和商业成本越来越高,只有少数利润足够高、发展足够快的公司才能生存下去,做不到这一点,就得搬离硅谷地区。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硅谷完成了几次转型,每一次转型都会淘汰掉一批公司,同时带来新的、更挣钱的商业机会。

最近我们的公司正经历着吴军博士笔下的“创业园区”,虽然我们的经历的园区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几乎已经可以确定,吴军博士说的情况,依旧会在我们的园区内上演。虽然吴军博士指出了问题所在,但是在目前的体制下,在目前国内浮躁的大环境下,这种氛围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得到改善的。
所以,对于每一个公司个体来说,能做到的,就是最求卓越。

成就伟大的公司和创造伟大的产品靠的是最优秀的人才。为什么最优秀而非第二等的人才呢?因为他们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前苏联著名物理学家朗道提出过一个衡量物理学家水平的朗道等级。他把世界上的物理学家分为了五等级,即第一等的物理学家的贡献是第二等的十倍,第二等是第三等的十倍,以此类推。其实,在各个行业里,不同层次人才的贡献也都大多如此。比如在IT行业里,乔布斯认为他的合伙人沃兹尼亚克就抵得上20个二流的工程师。从成本上看,一流工程师的收入可能是二流工程师的两三倍,但是,前者的贡献可能大十倍,从经济的角度来讲,采用最优秀的人才是最合算的。

后面我们看到吴军博士也把工程师划分为了五个等级,确实,一个优秀的工程师所用的时间和资源成本要比二流的工程师要低很多但是创造的价值却要高出更多。

P163 高成本导致正向淘汰

敏捷开发的本质并不像很多人从“敏捷”这两个字理解的那样,是以牺牲产品质量而换取速度,它其实是将过去需要由很多不同的人做的设计、开发、调试和测试工作由一个人来完成,以降低沟通成本,从而加速开发的过程。这样一来,就要求每一个开发者的单兵作战能力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

想起来前几天和Amy同学讨论,和她提到了全栈工程师这样一个在如今IT行业越来越火的职位,她颇为不解的问为何不能在一个点上深入研究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呢?
其实她的想法没有问题,我以前不知道如何去解答,但是读完吴军博士的书后,有了新的理解。这个原因其实是工业时代的思维和信息时代思维的不同,吴军博士在《硅谷之谜》的最后两个章节,详细讲解了三论带给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带给了硅谷新的理论指导,正式在这样新的思维方式的带领下,硅谷才成为了硅谷。
至于敏捷开发,《人月神话》一书的核心思想也和吴博士的这番话相当一致:软件开发没有silver bullet.

硅谷这种人才济济,不是靠刻意引进实现的,而是靠淘汰完成的。人类在感情上有一个弱点,就是不愿意面对死亡,不愿意呢面对淘汰,不愿意做减法。这看上去是对一些人的友善,却同时剥夺了后来者的机会。或许是因为硅谷的历史太短,没有太多传统包袱,使得它在淘汰过气的公司、淘汰平庸的人方面显得特别下得了狠心。在硅谷,大家认可“死亡是一个公司对社会的最后一次贡献”这样一种看法,也认可“淘汰掉不合适的人对双方都是解脱”这样一个观念。

虽然听起来残酷了一点,看起来没有什么人情味。但是追求卓越,企业才能在高压力的竞争下存活,区域才能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维持新鲜的活力。

拒绝平庸是很多人都懂的道理,但是很多地区、很多公司和个人都不愿意去做,并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当然这些理由尝尝以“实际困难”和“具体情况”等字眼出现。我生长在一个大院里,里面一些老员工,历史上他们对这家单位绝对有大贡献。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大多已经退休,没有退休的也不再活跃,早就不是当下工作的主力军了。但是这些人依然住着大院里最好的位置,因为没有一个机制能够请他们离开,新加入这个单位的年轻人则是工作的主力军,并且是未来的希望,却只好住在周边地区。这种情况在中国很普遍,因此一个地区在发展一段时间后出现暮气也就不奇怪了。如果能像硅谷那样,通过市场机制,把最有价值的资源重新分配给最优秀的人,这样才容易保持朝气。

这段话让我想起来一次在公交车上听两个人聊天,他们的观点是,以前为什么有告老还乡一说,就是那些从官位上退休的人,要离开皇城,到自己的家乡去,因为你在这里已经没有什么贡献了,把京城里面好的资源留个那些新加入的新人。但是现在的制度不是这样,因为贫富差距的加大,人们即便退休了,还留在北京,所以北京城的人越来越多,资源就这么多,抢的人多了,自然价格就高上去了。
不过我们看到最近北京政府也缩紧了政策,在普通人看来就是逼着那些没有能力留在北京的人离开北京,可能短期内确实能降低北京的人口,但是,被挤出去的,有多少是已经退休对城市没有多少贡献的人,而又有多少是刚毕业或者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其实事情还是那些事情,只不过人们不愿意面对死亡,面对被淘汰,面对既得利益的损失。
下面这段吴博士的话,其实结论早就已经的出来了,《我们为什么贫穷》那本书里面也提到过了,但是,这种短暂的阵痛是否能跨越人们的承受,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吧。。。

从长远来讲,只有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才是消除贫困的最好方法。硅谷地区虽然人员流动非常大,暂时失去工作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但是整体上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因为它拒绝平庸,创造着越来越多的财富。

硅谷的奥秘(下)

P178 工程师的五个等级

第五等工程师,是能够独立设计和实现一项功能的人。这是对工程师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只是懂一点工程实现的手动,需要别人告诉他怎么做,那最多算是助理工程师或者技工,不在我们讨论的工程师之列。
第四等的工程师就需要有点产品头脑了,也就是他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知道所做出来的东西是否有用、易用,是否便于维护,是否性能稳定等等。除了要具备产品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领导才能,能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从头到尾将一个产品负责到底。对大部分工程师而言,这些素质不是一个工学院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需要在工业界实际锻炼三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当然,个人天赋很好的年轻人在学校里就具备了这种素质,但是这是可遇不可求的。
第三等的工程师,可以做出行业里最好的产品。他们与第四等的工程师有着质的差别。有些人从工作一开始,可能需要十年八年,经过多次失败,不断总结,终于在某个时间点豁然开朗。而另一些人可能非常幸运,在一开始就有幸和最优秀的人一起工作,加上善于学习,五六年下来就能达到第三等的水平。但是,即使一个人再聪明,基础再好,也需要在工程上话足够多的时间才能达到这个水平,一个年轻人工作了四五年就开始做行政管理工作,基本上就和这个水平无缘了。
第二等的工程师是可以给世界带来惊喜的人。他们与第三四五等工程师的差别在与其工作的原创性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
第一等的工程师是开创一个全新行业的人,历史上有爱迪生、特斯拉、福特,二战后有保时捷博士、本田宗一郎和硅谷的诺伊斯(仙童和Inter的共同创始人,八叛徒之一)。这些工程师不仅在技术和产品等各个方向上和第二等的工程师有了质的差别,而且在经验和管理上也是好手,他们通常也是企业家,并通过自己的产品改变了世界。

这里又不得不老生常谈,为什么硅谷的工程师可以跨域各个年龄层,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年龄颇大的工程师依旧在他们喜爱的岗位上做着喜欢的工作?因为硅谷特别的工程师文化保证了工程师不需要转向管理层依旧可以拿着超越管理层待遇的工资。在硅谷,工程师们有着专门的上升通道,而世界上其他地区包括中国,很难做到这一点。
那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有这样更加合理更加开放的办法,为什么不能很好的实施下去呢?这有是和大环境以及历史习惯挂钩的,再加上等级森严的权威制度,很多人工作的目标就变成了向上爬,这也导致大量的年轻人在刚刚熟悉业务后,就不愿意从事一线的开发任务了,而要削尖脑袋挤进领导岗位,在一线具体做产品的则永远是工作经验较少的新员工,这种现象在国内我们实在是见的太多了。

信息时代的科学基础

P234 控制论的思维方式

产品只有通过先上线,得到反馈,然后再修改,才能完善,那种一次性设计和开发一个完美的产品的做法,对于需要不断迭代以改进产品与服务从而赢得用户的互联网公司的做法,根本行不通。这其实也反应了强调因果确定性的机械论和强调不断调整的控制论在互联网产品开发上的差异。今天的互联网公司,包括像特斯拉那家采用互联网思维的汽车公司,做事情的思维方式都是基于控制论的。

控制论中根据返回不断进行调整的思维方式,现在在中国的大部分,甚至全世界的传统企业中,依旧很难被接受。我们看到很多传统行业一方面喊着要结合互联网做升级,另一方面还拿着机械时代那种方式进行做事,可以想象这样的升级进程有多么缓慢。

P272 互联网思维的科学基础

到了信息时代,带宽迅速正价,渠道的阻塞现象消失,一种文化风潮可以迅速传遍全世界;在这样的传播速度下,各种新的产品和服务有望在几乎同一时间抵达全世界。这也导致了很多跨国公司甚至是小公司做事情方式的改变,比如我们在前面讲到的硅谷公司总是从一开始就设计服务于全球的产品,其背后的技术保证是,在信息时代通信带宽大大增加,如果不能迅速为全球设计产品,那么竞争对手很快就会抵达在地理上处于远方的市场。而在大工业时代,这种必要性并不明显。

所以互联网的本质也是香农博士提出的信息论,信息论中引入了“信息熵”的概念,也就是不确定性,若要消除系统内的不确定性,就要引入信息,最大熵原理,大意是在对未知事件发生的概率分布进行预测时,我们的预测应该满足全部已知的条件,而对未知的情况不要做任何主观假设。
我觉得,之前和Amy同学讨论的“全栈”还是“精通单一”用信息论也可以做出解释,在互联网的产品开发和更新节奏,为了确保产品的开发效率,如果每个环节交由多个人处理,那无疑会引入系统的不确定性,而全栈工程师因为可以从全局方面把控,单兵作战的敏捷性也消除了沟通交流带来的不确定性。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承认各种不确定性,利用数据和信息消除他们,而不是采用过去那种来自顶层的设计方式去解决问题。我们更多地需要采用一种自底向上,依靠反应而不是预测的工作方式。在公司内部的合作和外部商业的扩展上,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不断拓宽的信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当然,在这一切之上,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必不可少的。

回到开篇提到的,虽然世界上很难再又另一个硅谷诞生,但是硅谷的那些品质和做事方法可以为单个公司所用,比如追求卓越,比如工程师文化。虽然我们无力改变整个社会环境,但如同一个人足够优秀一定有所为,一个公司足够优秀同样能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引领一种潮流和时代也未免只是个梦。

本周总结

随着RescueTime接管了我的Mac之后,一周的时间开销变得很简单。

本周时间开销

当然要加上每天1个小时的读书时间,但是32*0.62=19.8小时的时间开销和之前计划的每周40小时学习、阅读时间来说还相去甚远。
另外之前为什么停止写总结是因为每周除了贴上RescueTime的开销后,没什么别的可以写的内容了,为什么?因为书读的少了,自然写不出来什么内容,所以,每天地铁上1个小时的时间要充分利用起来!

Contents
  1. 1. 《硅谷之谜》读书笔记
    1. 1.1. 硅谷的奥秘(上)
      1. 1.1.1. P136 叛逆和对叛逆的宽容
      2. 1.1.2. P157 追求卓越是企业生存的需要
      3. 1.1.3. P163 高成本导致正向淘汰
    2. 1.2. 硅谷的奥秘(下)
      1. 1.2.1. P178 工程师的五个等级
    3. 1.3. 信息时代的科学基础
      1. 1.3.1. P234 控制论的思维方式
      2. 1.3.2. P272 互联网思维的科学基础
  2. 2. 本周总结